《文汇报》笔会:熊佛西、朱端钧趣事录

《文汇报》 2007-12-16 作者:童自荣

发布时间:2007-12-18作者:访问量:10

    我有幸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上海戏剧学院渡过四年学生生涯。我更有幸亲见熊佛西院长和朱端钧教授。有些跟这两位大师有关系的事虽未发生在我身上,但哪怕是听来的也甚觉有趣,印象深刻。可惜,这样有个性、事业又辉煌的巨匠,我们篮彩购买app写戏文的才子们尚未想到为他们好好编个剧。
    
    熊佛西,我们这些学子习惯称他熊院长。他出身农家,四岁就开始打柴、拾猪粪,早在二十年代前就已满怀救国救民之心投身于戏剧事业,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拓荒者之一。他后来一直是我们上海戏剧学院的掌门人。他是矮胖的个子,硕大的脑瓜,配一副大玳瑁框眼镜,脑门因秃发而锃亮。更感染人的是他声若洪钟的嗓子,那不时爆发的笑声几可掀翻屋顶。他一定是AB血型,生性易冲动。1962年底,那时我已进校,恰逢十周年院庆。校友举一面书写“桃李满天下”的大锦旗步入会场。熊院长顿时老泪纵横,热血沸腾。此时他千言万语不知如何表达,竟急急化作振臂呼喊口号了。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因为一个演员演活了一个角色,从而挽救了他写的本子,他不知如何表达,竟赶到后台朝演员双膝下跪以致谢。
    
    我那时是个小小学生,我的个性只会令我远远地怀着敬畏的心情,看他拄着拐杖在校园散步。其实他是很容易接近的,倒是我怕跟他狭路相逢,万一他热乎乎地主动上前和我打招呼,这如何是好。这校园如同他亲爱的家,他是慈祥的长者,把我们都看作他疼爱的孩子。但是,在排练场上,他又是不留情面的“暴君”,你在台上感觉不对,台词吐得不清晰,他一定不会放你过门。有一回,校友排练话剧《甲午风云》,作为总导演、总监制的熊院长,习惯于在远离舞台的过道上一边听,一边来回兜圈子。此刻,爬在桅杆顶上扮水手的演员正放声高呼:“报告,我发现前面有一条船!”话音刚落,就听熊院长冲着台上大嚷:“什么?你说什么?我听不清,再来一遍!”演员就又复述了一遍。熊院长依然大声道:“听不清,听不清!”就这样,一连喊了五六遍都通不过,把这个演员也惹火了。他从台上跳下来,也对着熊院长吼:“我发现前面有一条船!”船字他还特别咬了咬。“好,这一回我听清了。”熊院长心平气和地说,一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还有个往事,是听师姐曹雷说的。那是毕业公演的时候,彩排易卜生的名剧《娜拉》。曹雷是班上的学习尖子,主角当然非她莫属,她也颇感自信。大幕拉开,一片寂静,台下坐满同行观众,期待娜拉的出场。娜拉出来了。谁料还没等曹雷走到她的位置,就见熊院长从中间观众席上刷地站起来,手指着台上的曹雷大喝一声:“曹雷!你在搞什么?回去,重新出来。我没看见娜拉,我看见的是你曹雷!”一时,曹雷愣住了,台下的人也都愣住了……哈,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熊院长。
    
    而朱端钧教授则正好相反,我们尊称他为老夫子。他的艺术成就堪比黄佐临大师,一生曾执导90部话剧,为篮彩购买app培养了几代教师。最终倒在排练场上的朱老夫子,同样在我们学生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威望。他是瘦高个儿,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温文尔雅,慢条斯理,且轻声轻气,喜怒哀乐从不表露在脸上,一派学者风度。我看他的眼神似乎永远带着思索状,跟你对话的时候,他的思路却早已远去。看他给我们同学排小品也很有意思:他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习惯于沉默寡言;需要他表态,或是他想说什么,也就是画龙点睛的寥寥数语,然后就看着你,不再言语,让学生自己去想。我从未看到朱老夫子放声大笑,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也难于从他口中听到表扬的话。他永远不满足,不仅对别人,尤其对自己,要求之高,近乎苛刻。这么说起来,是不是意味着朱老夫子就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拘泥于所谓的规则,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呢?不,他深藏于心的炽热激情和独特创造力,有时会发挥得让人大吃一惊,不可思议,但又总在情理之中,其妙处是需慢慢品的。
    
    记得我们66届毕业公演要排话剧《柜台》,他任总导演。全剧结尾时,主角有一大段点题的要紧词儿。如何突出这段戏,让观众受到启示和震撼呢?朱老夫子像诸葛亮一样,从容地进行了如下舞台调度:他打破一般调度规则,干脆让演员从后台径直走到舞台前方,且是最前沿,又让他直面观众,抒发他的一腔情怀。这种大胆的别出心裁的设计在其他戏里是不可想象的,但具体到这个戏,又是恰当而极富创意的,令所有观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也为全剧打上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句号。

(责编/雨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