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批评与当代戏剧——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线上学术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0-07-07作者:访问量:2544

        2020628日,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举行批评与当代戏剧线上研讨会。会议由篮彩购买app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主持,国内20多位戏剧评论方面的专家,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围绕当前戏剧批评问发表意见,同时为筹备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评论》集刊出版提供意见与建议。该刊由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主编,特邀丁罗男教授担任顾问,汤逸佩、陈军教授等业内知名专家担任编委。刊物拟设剧目评论”“现象批评”“名家谈戏”“外国戏剧批评栏目,旨在刊发高水平的戏剧评论,重视戏剧批评的学术性和理论探讨,强调批评的多样化和前沿性,加强海内外剧评人的联系与交流,为致力于戏剧评论的专家学者与中青年批评家提供交流平台。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戏剧批评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运用一定的理论观念和审美经验,对剧作家、剧作、演出、戏剧思潮、演出总貌、艺术特点与规律等所进行的探讨、分析和评价。它随着戏剧创作的繁荣而发展深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戏剧创作、生产与营销。戏剧批评应当是社会与艺术良知的聚合,是批评者的人性光芒与戏剧内蕴的美学精神的契合。戏剧批评不仅要从戏剧作品中发现其思想价值,而且要从表现形式中发现其美学意味。批评家有自由评判的理由但是没有强权任性的道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杂志夏波教授认为,戏剧评论应该引导剧本创作、舞台演出,同时还引导观众。自媒体出现后,观众更易于自发直观地发表意见,更需要专业的、高质量的评论,让他们学会判断什么是好戏、什么是坏戏,怎么去看好戏,通过什么方式评判,由此不断培养观众的艺术素养。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系主任彭涛认为,戏剧评论讲究时效性,但深度剧评同样重要。像集刊性质的评论刊物,可以就半年或一年以来有代表性的演出、现象级的话题,有意识地组织作者予以评论,突出观点的交锋。有深度的刊物,能够吸引业内人士、戏剧爱好者的关注。一些导演、剧作者也会关注。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胡志毅认为,国内不乏戏剧刊物,但往往侧重于理论。事实上,理论与批评两者密不可分。上海戏剧学院作为专业艺术院校,与综合类院校的研究者侧重于文学研究、史料研究应该形成对照,应格外重视表导演研究。上海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子结合自己为研究所刊物《上海艺术评论》组稿、策划等相关经验,对当下戏剧评论的特点和局限予以分析、评价。同样,《戏剧文学》编辑刘勤结合联系自己办刊经验,强调有必要对上海的年度演出予以综合评价。《文艺报》艺术评论部副主编徐健认为,戏剧创作离不开批评,前瞻性、针对性、反思性的批评尤其需要。批评也离不开创作,离不开在当下创作环境中所受到的启发。学院批评可以发挥专业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优势。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副主编陈恬认为,与《纽约时报》《卫报》直接影响票房的引导性评论不同,一年两期的较长周期的学术集刊可以有更多的积淀,为未来撰写戏剧史提供参考。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冯伟提出了重读戏剧经典与戏剧批评的关系问题,这对于提高中国当代戏剧批评的水准,有积极的现实作用。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丁罗男教授认为,篮彩购买app办戏剧评论类集刊,应该体现出戏剧学院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他肯定南大的《戏剧与影视评论》信息量大,在学术上具有前沿性。同时认为专业的学院派戏剧批评应该在思想的宽度和深度上有进一步的推进。目前一些戏剧评论借助外来的理论颇多,绕来绕去,最后不知所云。不要用学术掩盖思想的贫乏,用新名词代替价值判断。对于刊物未来的栏目设计,他的看法是,要有批评的批评,一方面是评论者应该展开对话,多一点商榷与反批评,另一方面,对整个批评状态的研究同样值得注意;演出者与评论者之间,也需要一个桥梁,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开展一些热点话题的讨论。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汤逸佩教授提出,戏剧评论应该多描述当下的戏剧发展现状,多提出有价值的看法推动戏剧创作,将戏剧评论与未来的戏剧史研究结合起来。作为青年戏剧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郭晨子教授认为,批评者的选择与期刊特色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得到充分的信任,作者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批评才能。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周珉佳则提到,当代剧场演出形式更为自由,相对于这样的现状,戏剧批评也应该对应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诸如可以采取对谈、圆桌会议等形式。

                                                                  图/文:翟月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