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曹禺的交往

发布时间:2014-12-23作者:访问量:634

    我于196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29月毕业论文选题便是《〈雷雨〉人物论》。1981年,经过多年的资料积累,我撰写了一篇近3万字的《曹禺年表》在一家刊物上发表。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我冒昧地给曹禺写了一封信,请先生提出意见。在信中我还具体列了18个疑问,请曹禺先生释疑。信送出之后,我又有些后悔,感到此举太唐突。自己当时不过是上海戏剧学院一名年轻的讲师,怎么能如此打扰早已蜚声海内外的戏剧大师?不料,隔了不久,我便收到曹禺先生的一封亲笔回信,信中说:

  “曹树钧同志:您的信早已收到,因病因事迟迟未复,深以为歉。希望未耽误您的研究工作。敬祝安好。曹禺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六日”

  令人感动的是,先生对我信中提出的18个问题,逐一作了回答,有的问题作了相当详尽的亲笔回复。

登门拜访听建议

1986年秋,应中央电视台之约,我执笔撰写了六集电视传记片《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初稿。这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与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几位同志来到曹禺上海复兴西路寓所,登门聆听意见。之前,电视传记片打印稿事先已请先生过目。

  我们的电视片重点要突出的是曹禺主要作品的创作过程,我请先生谈谈他构思作品的一些特点。先生脱口而出:“我这个人就是一堆感情。写《雷雨》的时候,我多少天神魂颠倒,食不甘味,完全沉浸在情感的漩涡里。《王昭君》是总理生前交给我的任务,剧本写完了,我却再也听不到总理的声音了。想到这儿,我伏在桌上大哭了一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感情的人,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以他的作品燃烧着每一位读者和观众的心。

登高壮观天地宽

在写曹禺传的过程中,先生多次抱病长达数小时接受访问,详尽地听取我的写作大纲。并寄赠条幅,表示支持和勉励。条幅全文为:

  一九八八年早秋 登高壮观天地宽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香波九道流雪山。录李白诗赠曹树钧同志 曹禺。

  19905月,由我任主要执笔的35万字的文学传记 《摄魂》一书出版。8月我专程赴京看望,并赠送《摄魂》一册,对他的支持表示深切的谢意。先生躺在病床上,左手正在吊盐水。他右手拿着散发着书香的 《摄魂——戏剧大戏师曹禺》,高兴地说:“祝贺这本书的问世,谢谢作家们辛勤的劳动。”他还说:“有的作者写关于他的书,老是从他这儿问这问那,你们主要靠自己广泛地作调查研究,这很不容易。”我告诉曹禺,下一步准备从演出角度研究先生的剧作。他说:“这样研究才对路,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不联系演出,剧本的得失就不容易说清楚,剧本的价值也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文:中国曹禺研究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树均  编辑:宣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