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周】是艺术更是生活――听《由技入道:雕塑长在环境里》讲座有感

发布时间:2017-10-25作者:访问量:1049

“有趣的雕塑是我一生不可动摇的信条,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雕塑,我宁愿不去看,自己也不会去做。”著名女雕塑家周小平老师开场化用王小波的话,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展开了她关于雕塑艺术的讲座。

人们印象中的雕塑作品往往是伟人们千篇一律神情庄重的头像,是对他们所做出的杰出成就和自身人格魅力的赞颂与讴歌,其实它也可以是生活化的,就如同布拉格的《吊在外面的人》——这个看上去就要掉到鹅卵石街道摔死的人不过是一件真人大小的玻璃钢雕塑,它的创作原型是弗洛伊德,表现了这个一生被死亡恐惧症控制最终因恐惧自杀的心理学家面对死亡的妥协和抗争,带着幽默的小调侃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弗洛伊德作为普通人的一面。雕塑作品的主角也可以的平凡百姓,布拉迪斯拉发的《工作中的男人》就展现了一个修下水道的工人在工作之余看看外面的城市风景,这一刻应该就是他平凡的日常生活的小小闪光点,游客们也能通过他的笑脸感同身受。幽默是来自内心的宽容、宽大和强大。

 

 

雕塑还是生活的重现加之作者的再创作的产物。乌克兰的《雨》将自身的感受放大,将自然和我们结合的美妙的时间点放大。老师还以自己在机场的作品《让礼物起飞》为例,通常人们都认为航运是一件严肃的事,她却认为寄出一份礼物,让它带着心情飞越海飞越山,所以礼物应是彩色的,这就是一种个人的有趣的诠释。当被要求表现上海的独一无二时,老师却讲目光的焦点放在了一个小女孩身上,她用脚试水,身后的树和女孩是一体的,女孩脚上的水滴在水面荡起的涟漪也同样是雕像的一部分,她就是千千万万个“王琦瑶”的缩影。由此,我明白了雕像是以小见大,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文字给有文化的人看,而雕像是给不识字的人看的,不懂的看形,懂的看义,所以它必须是有意义的生活化。”老师的作品《跳舞的香蕉皮》就通过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事物告诉人们:命贱的人也有权利去快乐、去跳舞。外国作品《海滩》外观上是个用生铁铸成的人,他每天经历者潮涨潮落,生铁被盐腐蚀铁会掉,因此他每天都是不一样的,象征我们在每日的生活中被社会冲刷,逐渐消融消解,直到被埋葬。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意义,这样的作品不只是感官愉悦更是心灵震撼。戏剧艺术家钱程说:只有在笑的里面戴着一滴泪,这样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

 

 

对于创作者而言要有自我才能各具特色不要给自己设置约束,就像王小波说的“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是雕塑艺术也会收到社会和生活的约束,就像老师问我们的“谁在左右雕塑的穿衣与脱衣?“在古希腊社会能够接纳艺术家以赤裸来展示身体的美,这是歌颂英雄,歌颂他们奥林匹克的运动员的方式,如著名的《断臂的维纳斯》黑格尔就评价其说:“她的美是理性的,节制了人赤裸裸的站在人面前的其他念头。”她自然的扭动,微微上扬的嘴角,直视的眼神处处展现了优雅,含蓄美。到了欧洲的中世纪,由于宗教的约束,人们认为肉体是灵魂的敌人,所以人不能有欲望,这也一定程度上摧毁了艺术的多样性。而中国人在西周就穿上了衣服,并认为这样才是符合礼数,得体的,只有被英雄踩在脚下的小鬼才会被脱光衣服,可是人穿上了衣服就会像没有面部表情的脸让人看不透他们的内心。行为艺术家认为“一但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你离丧命也就不远了。”也许对于艺术也是如此,因为决定雕塑衣服穿脱的不是气候也不是艺术家,而是公众的脑子。(文:陈添翼  图:徐贝莹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